中央人民政府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海西州人民政府 网站无障碍   

海西州荒漠化治理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来源:    发布时间: 2017-07-17 14:39    编辑: 李宏才

  海西州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牢固树立生态立州战略,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主题,坚持“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封造兼治”的治理措施,全面推进以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工程固沙、湿地保护等为重点工程建设,全州荒漠化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州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20.58万亩,重点公益林管护2144.38万亩,人工造林228万亩,封沙育林190.5万亩,人工种草25万亩,工程治沙0.8万亩。

  一、取得的成效

  (一)规划引领保护工作。编制出台《海西州沙生植物保护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海西州沙产业发展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及《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规划方案12项。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确保荒漠化治理工程有效开展、扎实推进。

  (二)以项目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坚持把抓林业生态项目作为推动防沙治沙进程的重中之重,形成全州上下争项目、跑项目、干项目的合力。国家公益林管护面积从2012年的1389.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144.38万亩,新增公益林建设面积754.98万亩,有力促进全州防沙治沙进程。建立荒漠化造林、抗旱造林等科技推广示范点4处,引导农牧民群众种植枸杞、沙枣、白刺、沙棘、藜麦等抗旱作物,其中,枸杞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量达5.83万吨,综合产值超过60亿元。枸杞产业已成为主导地方农牧业经济,支撑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三)积极开展保护区防治工作。自2000年以来,海西州相继建立了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格尔木胡杨林、可鲁克—托素湖、诺木洪、祁连山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乌兰县哈里哈图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538.65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3.4%。同时,柴达木盆地腹地的乌图美仁、都兰夏日哈、乌兰卜浪沟、大柴旦、茫崖纳入国家封禁保护试点地区,保护面积达618.7万亩。针对315国道、青藏铁路沿线防沙治沙面临的突出问题,坚持以生态效益为目标,以防风、固沙、绿化、美化道路为核心,通过节水灌溉、人工植树造林、围栏管护等措施,建立以乔、灌木为主的公路绿化、美化防护林体系。青藏铁路两侧绿化119公里4300亩,设置网围栏230公里;315国道两旁绿化56公里3714亩;109国道两旁绿化60公里2652亩;尕海至柴凯315国道两侧建设灌木防风林带3600亩;格茫公路绿化17公里1500亩。

  (四)创新节水灌溉工程。整合中低产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建设、节水示范工程等项目资金,集中开展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节水增效示范项目和以灌区骨干渠工程改造、喷微灌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节水工程。在德令哈实施滴灌造林示范工程,完成滴灌造林7万亩,2016年全州新增滴灌造林3万亩,滴灌面积达到10万亩。

  二、存在的问题

  (一)荒漠化治理难度大。海西州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荒漠化地区,荒漠化面积占州内国土面积的31%,也是全省年降水量最小的地区。受气候干旱和立地条件差的影响,荒漠化治理成本高、投资大、治理难度加大。

  (二)保护工作经费不足。海西州地域辽阔,林业管护点多、面广、线长,在实施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中,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保护经费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

  (三)后期管护成本高。防沙治沙工作不仅要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更重要的是后期的管理工作。近年来,由于人工工资和物价上涨,造成施工和管护人员组织比较困难,管护成本逐年增加。

  (四)沙产业发展滞后。沙产业发展起步晚,种类单一,枸杞等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延伸不够,严重制约全州沙产业纵深发展。

  三、下一步打算

  (一)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地球日、环境日、“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以及爱鸟周等宣传活动,宣传海西州乃至全国在防治荒漠化、防沙治沙工作中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形势等,以增强和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的意识和积极性。

  (二)争取防沙治沙项目。争取《柴达木生态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规划》早日立项批复。全力做好农田林网工程、封沙育林种草工程、城乡人居环境绿化工程、交通沿线等重大项目资金争取与申报工作,努力夯实林业发展基础。

  (三)培植生态优先企业。结合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重点发展种苗产业、草产业、药材基地和具有高原特色的花卉业,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的扶持枸杞、沙棘等有特色的经济林。

  (四)做好防护林网更新。由于生理成熟期短、气候干旱等因素,部分林带防护功能退化现象日益明显,力争做好林网更新规划、申报及资金争取等工作,进一步推进农田防护林网更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