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海西州人民政府 网站无障碍   

海西州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来源:    发布时间: 2017-07-31 15:48    编辑: 李宏才

  近年来,海西州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文化名州”战略的重要内容,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大投入,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民生行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文化市场培育稳中求进。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文体发展实施意见,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和举措进一步明晰。截至目前,全州共有文化经营业户447家,从业人员2300余人。2016年全州文化产业生产总值达4.9亿元,占全州GDP的1%。香巴拉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被命名为第五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德都蒙古文化展示中心、哈里哈图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级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组织参加文博经贸活动10余场,落实招商引资资金17.66亿元。投资4.4亿元,实施德都蒙古文化产业园、昆仑文化产业园、吐谷浑吐蕃文化产业园、西王母文化产业园四大产业园区建设。

  (二)文化品牌培育初具雏形。着力打造昆仑文化、德都蒙古文化等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文化品牌,初步形成以柴达木特色文化品牌、民族文化品牌、红色文化品牌、节庆文化品牌等为主体的区域文化品牌体系;初步培育开发盐化工、昆仑玉、黄金等特色工业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打造柴达木枸杞种植、枸杞加工、乡土旅游等枸杞文化新品牌。昆仑玉、掐丝唐卡、桃花石加工、盐雕、煤精石手工艺等特色文化产品已成为市场上比较成熟的商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州文化产品销售总额达11.7亿元。

  (三)农牧民自办文化势头良好。将3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4项省级项目和88项州级项目的传承保护与民族手工艺、民族民间歌舞等作为重点支持内容,着力打造以民间刺绣、农民画、剪纸、唐卡等非遗文化为内涵的特色文化产业,全州农牧民自办的文化中心户和文化大院从最初60余户发展到现今260余户,从业人员达420余人,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5%,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农(牧)家书屋、村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藏传佛教寺院寺庙书屋实现全覆盖。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柴达木之夏广场文艺汇演等文化品牌活动实现州、县二级联动;80%以上的乡镇和50%以上的村社每年都举办单项或综合性文化活动。格尔木市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天峻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五)品牌赛事拉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用凸显。连续举办11届“激情穿越柴达木”徒步探险活动、8届“激情穿越柴达木”汽车摩托车拉力赛、3届激情哈拉湖机车极限挑战赛、4届乌兰金子海高原极限汽车越野挑战赛及世界拳击邀请赛等系列重大体育赛事,吸引来自国内30多个省市的参赛选手、媒体记者及客商等7万人次来海西州参加体育赛事活动,创造活动推广、宣传报道、旅游消费等综合效益3.3亿余元。玉珠峰登山滑雪线路、激情穿越柴达木徒步自驾车线路等2条线路被评选为2015年全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海西州那达慕大会、激情穿越柴达木汽车摩托车拉力赛等2项赛事被评选为全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文化产业层较低次。目前全州文化产业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互联网+、影视、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几乎空白,不少地区文化产业结构相似,没有独具地区特色的文化产品项目,全州文化产业散、弱、小的现状仍然没有根本改观。二是文化市场主体规模较小。文化市场主体规模普遍较小、分布不均衡、市场竞争力弱,难以形成区域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同时缺少原创性文化产品和特色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集聚效应没有形成。三是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目前州内旅游业仍以旅游观光和自驾车体验为主,景点开发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对文化资源内涵缺乏深入挖掘和创新,无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四是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紧缺。创业创新型、专业技术型、服务技能型、科技研发性人才建设还处于低水平状态,现有文化产业人力资源规模、结构、专业化水平与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需求。

  三、对策措施。一是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全省文化产业促进大会和州委州政府出台的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精神,跟踪落实纳入“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力争1—2个入选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基地。加大国家、省资金争取力度,争取设立州级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充实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力争在各地培育扶持1—2个文化产业重点企业。二是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在现有4个文化产业园区基础上,重点推进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德令哈市文化创业产业园、茶卡“天空之境”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园、天峻“汪什代海”藏文化产业园、大柴旦行委温泉原生态养生文化旅游产业园、德令哈柯鲁柯风情小镇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项目。三是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主体。支持微型文化企业上数量、小型文化企业上规模,推动小微文化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小微文化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成立孵化基地;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各类文博会,为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搭建平台。四是培育特色文化产品。鼓励实施“一地一品”战略,丰富文化产品体系。组织企业参与省内外文化展会,以文化贸易和项目投资带动工艺美术企业“走出去”。在产业与市场的结合中实现民族民间特色文化资源转化利用、传承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五是发展文化体育赛事活动。突出“中国柴达木”主题,精心策划组织一系列具有消费带动力、文化传播力及投资拉动效应的特色文化体育赛事品牌,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海西文化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六是加快培育新型业态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网络出版、电子商务、新型传媒、创意设计、广告策划等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培育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扩大文化消费;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推动政府购买基本服务与个人文化消费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七是大力推进文化产品进景区。在重点景区加快建设演艺中心,鼓励有条件的景区,依托现有演艺队伍,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游客喜闻乐见的演艺剧目,增加文化旅游消费;鼓励文化企业在重点景区开设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专营店、专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