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海西州人民政府 网站无障碍   

海西州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    发布时间: 2017-08-23 11:10    编辑: 李宏才

  海西州始终把“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第一战略、首要责任,立足海西独特、脆弱、多样的生态特征和重要生态地位,在深度贯彻落实省委“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上积极探索海西路径,建设美丽海西。

  一、提高站位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柴达木盆地作为三江源极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建设中处于特殊地位。全州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以政治上的自觉促进生态环保上的自觉,以生态环保的成效检验政治意识和政治定力。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州委把生态环保工作纳入“4+3”主体责任内容,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层层抓实抓好。州委常委会向州委全会报告生态环保工作,各地区和相关党委(党组)书记就生态环保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述职,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各地区党政领导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环保责任约谈,逐级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在全州各级党组织召开以“坚定践行‘四个意识’,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进一步提升了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进位意识。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理念,严把项目准入关和环评关,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集约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州电视台、柴达木日报、“微海西”微信公众平台等宣传主阵地作用,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生态环保成为全州上下的自觉行动。

  二、健全机制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立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海西州环境保护委员会、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海西州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海西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海西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建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研究制定了《海西州沙区植物保护条例》《野生枸杞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全面推行河长制,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任全州总河长,那棱格勒河、格尔木河、巴音河等重要的“十一河五湖”设立州级责任河长,建立州、市(县、行委)、乡镇、村四级河长制管理体系。推进“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将环境监管区域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明确监管责任和监管重点,形成各负其责、广泛参与的环境监管格局。创新建立环保“四员”(监督员、稽查员、联络员、信息员)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强生态环保监督。实行年度环境保护目标“一票否决”,对2016年未完成环保目标任务的格尔木、天峻、乌兰、大柴旦和茫崖5个地区,取消了年终考核评先晋优资格。

  三、综合施策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美丽海西。成立了州委州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规划编制小组,启动编制《柴达木生态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规划》,邀请国内30余名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领域的院士专家,来海西实地调研,深度论证柴达木生态定位、治理思路、绿色产业发展,谋划重大生态环保项目,在北京召开院士意见征询会、柴达木绿色发展恳谈会,集各方智慧探讨明晰柴达木绿色发展道路。开展“蓝天、碧水、净土、复绿”四大生态修复治理行动,实施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湿地保护和修复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呈双下降态势,今年全州共落实国土绿化项目95个,总投资8.2亿元;各地区积极筹措资金2.86亿元,城镇绿化面积4962亩,义务植树120.25万株。扎实开展“家园美化”行动,农村环境卫生、国省道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牧区人畜饮水安全、改水改厕、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建成高原美丽乡村38个、美丽城镇6个,城乡净化、美化、秩序化水平明显提升。全面推行绿色交通、绿色出行,德令哈市新能源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工程开工建设,清洁能源与新能源公交车占比100%,出租车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84%,在城镇公共区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厂区推行绿色能源照明。

  四、标本兼治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木里矿区生态修复一号工程,累计投入各类整治资金20.8亿元,完成17平方公里19座渣山刷坡整形治理和种草复绿任务,回填采坑3625.5万立方米,治理采坑边坡2759.6万立方米,矿区植被恢复好转面积33.5平方公里,占矿区植被破坏面积的90.5%,生态功能开始系统性恢复。开展20个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整治,恢复治理面积1.2万亩,6家矿山企业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都兰金辉矿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工业集中区域污染治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脱硝工程、脱硫改造和除尘设施建设,实现达标排放。开展扬尘治理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2013年至2016年,格尔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从81.5%提高到84.6%,德令哈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从87%提高到92.6%,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加快工业园区固体废物处置场建设,建成运营5个集中式工业固废场、4个危险废物处置场和2个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减排改造工程,加快节能技术、材料、装备技术改造和研发推广步伐,淘汰落后产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不断下降。逐地区、逐部门、逐企业落实整改责任,州级财政专门列支环境整治经费5000万元,撬动市县至少1个亿,西北督查中心和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问题已全部进行了整改。

  五、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绿色产业。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积极培育和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进一步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对高投入高物耗高排放产业的依赖,切实以循环的理念、循环的模式、循环的措施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发挥柴达木盆地特有的盐湖、油气、有色金属、光热风能、特色生物、独特文化等资源禀赋,建成了以盐湖化工产业为核心,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谋划了千亿元锂产业、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千亿元新材料产业、千亿元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千万吨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等“五个千”产业集群,储备了飞机拆解、空气压缩储能发电、黑枸杞特色庄园等10余个百亿元以上大项目,正在倾力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新型工业化基地。启动零排放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已建成新能源发电设施158个,装机规模4421.5兆瓦。大力发展枸杞产业,全州枸杞种植面积达45.9万亩,占森林面积的2.2%,在防止沙化和水土保持的同时有力推动了群众增收致富。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成功打造一批旅游景区,茶卡盐湖成为全国知名景区,旅游业呈现高速增长发展态势,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