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海西州人民政府 网站无障碍   

夯实柴达木生态本底 筑牢三江源绿色屏障——海西州国土绿化成效显著

来源:    发布时间: 2017-08-30 09:48    编辑: 李宏才

  柴达木盆地是举世闻名的“聚宝盆”,也是全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更是青海省荒漠化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要求,保护和建设好柴达木的生态环境,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海西州高度重视柴达木盆地的生态恢复和治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谱写了柴达木盆地生态治理的恢宏篇章。

  防护林建设拉开生态治理序幕。海西州造林事业自建国以来就逐渐开展,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其次是防风固沙的薪炭林。1949至1977年,造林保存面积4900亩,平均每年造林保存面积175亩,在这28年,造林规模小,成活率、保存率都比较低。1978年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以来,海西的造林速度加快。仅1978至1982年,全州造林保存面积就达到8100亩,平均每年造林保存面积1620亩。1995年,由国家批准在都兰县的夏日哈地区成立“高海拔沙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基地”。5年内共造林4716.7亩,林带195条,长度达8. 04万米,林网控制面积达6552亩。2001年以来,我州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四期、五期工程,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任务334.5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0.84%增长到目前的3.5%,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投资环境得到了优化,全州干部群众治理沙化、改善环境的信心得到了增强。

  退耕还林还草打开富裕之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为了治理草原生态环境,海西州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力度,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以保护为主”的建设方针,继续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经济林等,并开展封山(滩)育林(草)工程。退耕还林还草不仅增加了林草的面积,还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工程区内农牧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农牧民收入增加。2000年海西全面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工程、种苗工程和生态一期工程。截至目前,全州已累计完成退耕造林种草面积261.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草19.6万亩,周边荒滩造林种草面积158.8万亩,封山育林面积83万亩。同时大力发展枸杞、沙棘种植等生态产业,在德令哈市怀头他拉、柯鲁柯、尕海等地建设枸杞经济林12.4万亩,每年带动农牧民群众从事种植等,人均年收益5000元左右,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为农牧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防沙治沙工作重塑瀚海绿洲。积极推动区域防沙治沙工作,主要措施包括工程治沙、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以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已初显成效。截至目前,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53.5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01.15万亩,封沙育林148.64万亩,工程治沙3.74万亩。落实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2144.38万亩。同时,高度重视沙区植被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条例及规划方案,如《海西州沙生植物保护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海西州野生枸杞保护条例》及《海西州“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等。制定出台了《中共海西州委海西州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加强林业工作的意见》等,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分区治理、突出重点”的防沙治沙建设方针。同时,依托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了沙区林草植被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5处,保护区总面积达1807.44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4%。实施了格尔木市乌图美仁等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6处,面积635.16万亩,沙生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新建国家湿地公园4处、面积62.78万亩,全州湿地面积5702.66万亩,列全省之首,65%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矿区环境整治开创高原复绿先驱。由于矿区的地质环境,受矿藏地形、矿种构造及开发技术的影响,呈现“易污染,难治理”的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海西州境内的木里煤田。木里矿区煤炭资源开发由来已久,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有人工作坊式的开采活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随着煤炭价格一路攀升,木里煤田资源开发也经历了“十年黄金发展期”。2003年以来,一批央企、国企、民企等不同经济类型的矿山企业进驻矿区。受巨大经济利益驱动,大部分企业重生产、轻环保,矿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010年,省委、省政府启动木里煤田资源整合和环境整治工作。但由于环境治理工作起步晚,经验不足,收效甚微。2014年8月,网络媒体报道木里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后,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动,在第一时间作出安排部署,相关地方党委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扎实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各类整治资金20.75亿元,完成历史形成的19座渣山治理,总面积1702.67万平方米,安装封育网围栏55.73万米,并全部实施了种草复绿,复绿区域平均有苗数为1383株/平方米,平均有苗率达89.36%。完成公共裸露区域种草绿化64. 6 万平方米、湿地植被恢复108.52万平方米。矿区植被恢复好转面积达33.5平方公里,占矿区被破坏面积的90.49%。被破坏的植被得到有效修复,生态功能开始系统性恢复,建设发展秩序步入规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