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海西州人民政府 网站无障碍   

海西州扎实推进就业工作确保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07-22 11:06    编辑: 李宏才

  海西州始终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质量持续提高。上半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9107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402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43394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3亿元,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在3.5%以内。

  一、全面落实利好政策,健全就业创业各项保障措施。一是用好用足就业创业政策。全面落实政策、资金、行动“三位一体”的促进就业创业利好政策,统筹抓好各项托底帮扶工作,鼓励企业吸纳困难人员就业并兑现社保补贴和奖励政策,采取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截至目前,累计审核发放社会保险补贴、技能培训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创业服务补贴等就业补助资金2000余万元,7000余人次受益。二是实施海西州就业工作三年计划。围绕“三大重点强基础、四项措施破难题、五个举措补短板”,大力实施海西州就业工作三年计划,着力构建长效化、全方位的就业工作机制。抓牢《海西州进一步促进就业创业九条政策措施》中的“关键抓手”,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充分调动和凝聚各类就业创业要素,发挥促进就业的综合效应。三是健全地方财政保障机制。州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设立海西州就业创业扶持资金,充分发挥政策执行的涟漪效应,使就业创业真正成为全州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础、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上半年,全州发放就业创业专项资金442.6万元。

  二、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助推就业工作效率稳步提升。一是打造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加快建设“互联网+就业创业”,建成“海西州手机就业服务大厅微信平台”,打造网上办事大厅、实体办事大厅、移动终端等多位一体服务体系,实现与州内外9000余家各类企业、2.9万个体工商户、1300个农牧业合作社、23万城乡劳动力移动互联的有效对接。二是建立基层服务机构和队伍。在全州城镇社区、农业村和部分牧业村设立公共就业服务站136个、就业联络员307名和就业督导员39名,持续完善基层就业联络督导制度,全面提高基础就业服务质量,真正打通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城乡均等基本就业服务的全覆盖。三是搭建供需对接服务平台。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就业专项服务活动41次,介绍就业成功率达38.63%。强化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服务,累计登记高校毕业生1616人,实现就业1444人,登记就业率达93.52%。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确保重点群体全面稳定就业。一是持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资源和公共技能实训基地孵化园,大力推行就业导向培训模式,实施面向全州城镇和农牧区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截至今年5月底,全州共计培训各类人员3049人,培训后就业2253人,就业率达74%。二是建立全州就业困难人员动态台账。建立《海西州城镇社区劳动者基本情况和就业服务情况台账》,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做到零就业家庭“产生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至少有一人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三是搭建枸杞劳务供需平台。通过大力宣传推介枸杞劳务品牌、搭建劳务供需平台、强化省内东西部及外省协作、开展枸杞劳务对接、培养发展劳务经纪人队伍等多项政策措施,逐步解决枸杞采摘劳务缺工问题。

  四、主动对接企业需求,积极破解企业招工留人难题。一是全力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不断拓宽劳务协作渠道,积极搭建劳动力市场与用企业之间的桥梁,分别与省内9个重点劳务输出市县、11所职业技能院校以及兰州、武威等地的21家劳务经济组织和13所职业技能院校及时开展劳务信息对接,建立与省内外人社部门、人力资源公司和劳务派遣公司及中介结构、职业院校与海西用工企业合作机制,构建海西企业“用工池”,为企业解决招工留人难问题建立有效服务机制。二是积极培养产业工人队伍。通过依托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海西州技能人才训练营”、举办“企业实用技能大赛”、在盐湖集团、西部矿业等企业试点设立海西州“金蓝领”企业技能人才工作室等系列措施,开展技能拓展培训,积极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企业技能人才队伍。三是联动开展入企服务。开展州内企业“招工难、留人难”大调研活动,摸清企业从业人员及构成、用工增减变化及原因等情况,建立“人社部门经常性联系企业”制度,组织开展“入企服务专项行动”,重点时段组团赴西宁、海东及省内外职业技术院校招聘,实现就业招聘服务密集化和常态化,及时帮助企业解决招工、技能培训等方面问题,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