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海西州人民政府 网站无障碍   

大柴旦借力循环经济产业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在动力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07-29 11:07    编辑: 李宏才

  近年来,大柴旦立足“盐湖化工、煤炭开采、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特色旅游”五大支柱产业,把工业园区发展建设作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试点先行区,坚持“规划先行、基础优先、项目推动、壮大产业”的基本思路,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搭建结构框架、延伸产业链条等有效举措,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循环产业空间布局。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保障条件,持续优化大柴旦工业园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能源、盐湖化工、有色冶金综合利用产业链。在锡铁山产业区入驻企业4家,布局建设有色金属采选尾矿尾渣综合利用、与盐化工产业链接点项目,构建铅锌尾渣与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精细化工、能量梯级利用产业链。形成年产150万吨铅锌采选、12万吨硫酸、18万吨合成氨、7.5万吨磷酸、10万吨粉状磷铵和1万吨H酸单钠盐能力。在饮马峡产业区入驻企业9家,布局建设盐湖钠资源精深加工、副产物及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产业链接点项目,构建盐湖化工与煤炭资源清洁利用、能量梯级利用产业链。形成年产110万吨纯碱、1.5亿条编织袋、0.3万吨甲硫基乙醛肟、10万吨硫化碱、10万吨氯化钙、1万吨H酸能力。在大柴旦产业区入驻企业12家,布局建设盐湖硼资源精深加工、副产物及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能量梯级利用产业链接点项目,构建盐湖硼化工产业体系。形成30万吨硼矿开采、3.5万吨硼酸、10万吨氯化钾、10万吨硫酸钾、2万吨硫酸镁、0.5万吨氯化锂及2.5万吨硼酸生产能力。

  二、搭建循环产业结构框架。一是升级园区产业产品等级。以大柴旦、锡铁山、饮马峡三个工业集中区为核心,以推进特色发展、循环发展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特色产业扩大规模绿色发展、新兴产业争先进位跨越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化发展,推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生产方式由高耗低效向低耗高效转变,产业链由低端扩张向高端延伸转变,积极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积极调整三次产业占比。围绕“绿色发展、循环利用”这一根本,精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更加注重农牧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牧业稳步增长、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双提升和现代服务业持续提档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4年的0.7∶89.2∶10.1调整为2019年上半年的0.23∶92.82∶6.95。

  三、延伸循环产业经济链条。一是延伸盐湖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盐湖钾、钠、镁、锂、硼等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为主线,重点构建以钾盐为核心的化肥工业、镁钠资源综合利用和盐湖卤水深度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上半年实现工业产值10.77亿元、增加值4.4亿元。二是延伸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优势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加速铅、锌、黄金等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配套能力的改造升级,加强对共伴生矿产资源和矿山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综合回收金、银、锌等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提升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合理开发其他有色矿产资源及冶金产品。上半年实现工业产值8.2亿元、增加值5.5亿元。三是延伸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构建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电站建设—运营维护—电能输送于一体的大规模、全产业链整体协同发展产业集群,并通过汇集站升压后,送至盐湖变电站和流沙坪变电站并入电网。上半年,新能源发电量达5.4亿度,同比增长31.5%,实现工业增加值2.1亿元,同比增长20%。四是延伸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新型化工材料为重点,强化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引进、消化、吸收,加快推进锂系材料、硼系材料、工程性塑料开发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晶须材料、化工材料和冶金产业,大力延伸化工、有色金属和建材产业链,深度开发盐湖硼、镁资源,加快打造硼、镁化合物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四、存在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亟待完善。随着入驻园区企业增多,园区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循环经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比如,铁路运力调度困难,无法保障园区产品外运;电网吸纳新能源发电能力不足。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一些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园区公共科研平台建设滞后,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三是人才缺乏。受地域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高层次、专业性人才引进困难,技术难题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长效激励机制尚未健全,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四是企业融资难。主要以商业银行贷款债务性融资方式为主,股票筹资、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方式运用较少,影响企业获得有效融资。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进一步强化基础支撑。围绕打造一流投资环境,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带动产业集群培育,增强产业集群效应。二是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积极搭建企业研发平台,加大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力度,重点在工业废水、废气和尾矿处理与循环利用方面予以政策、资金倾斜。三是进一步强化人才储备。针对循环经济重点产业发展,研究建立专家人才库,引导人才流向,鼓励高端人才以兼职服务等形式实现柔性流动,进一步促进人才资源结构的调整优化。四是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强化“政银企”对接,建设“成长企业项目库”,搭建融资服务桥梁,组织区域内外金融机构,通过联保联贷、核心企业上下游联动等多种形式,服务企业融资和项目建设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