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海西州人民政府 网站无障碍   

海西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08-19 08:44    编辑: 李宏才

  海西州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标对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总部署,全力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柴达木枸杞、黎麦等农产品品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牌,以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梅陇模式”成为全省畜牧业发展的典型,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率先在全省实现全州整体脱贫摘帽,正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迈进。

  枸杞产业引领,柴达木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突出“绿色”和“特色”两个关键,稳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枸杞、藜麦等资源,着力打造“千亿元”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建成枸杞保鲜、色选、制干等生产线800余条,开发生产系列产品100余种,枸杞粉和多糖多肽综合加工等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逐步形成枸杞为主,黎麦、生态畜牧业、设施农业为辅的特色农牧业产业体系,农牧业效益显著提升。农牧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特色农牧业比重达到83.7%、居全省第一。2019年枸杞种植面积49.19万亩,预计产量8.1万吨,产值22.8亿元;黎麦种植面积4万亩,预计产量0.8万吨,产值1.1亿元;蔬菜种植面积1.72万亩,预计产量4.2万吨,产值0.99亿元。不断推进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都兰诺木洪枸杞产业园成功跻身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莫河特色养殖产业园成功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都兰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6个有机生态牧场和8个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9个规模化设施果蔬种植基地,117家畜禽规模养殖场通过省级资格认定,共培育建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3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运行195家、生态畜牧业联合社6家、州级特色产业协会3个。

  推进提质增效,农牧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品牌推广活动,不断增强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截至目前,全州累计认证无公害企业20家、无公害产品8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规模达292.1公顷、畜产品5.91万头(只);绿色食品认证企业29家,产品43个;有机食品种植业25家、产品25个、面积11万亩。柴达木枸杞、茶卡羊等7个地域农畜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德令哈、格尔木、都兰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通过国家级验收,“高寒区枸杞种植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通过验收,建成乌兰藜麦高标准专业化生产加工基地。出台柴达木绿色、有机枸杞生产质量标准、黎麦有机生产等一系列标准体系,首期新华·柴达木枸杞(柴杞)价格指数发布。柴达木枸杞标准、黑枸杞质量标准和黑枸杞人工栽培技术规程以及黎麦米团体标准初步完成,形成乌兰茶卡羊地方标准,柴达木绒山羊分子标记、基因优化工作有序推进。

  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构建。利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契机,统筹推进农牧区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工程,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12%,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累计实施茶卡镇等15个美丽城镇建设,茶卡镇、柯鲁柯镇入选国家特色小镇,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农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日益改善,全州农牧区集中供水率达到93.7%,所有行政村实现通村公路,10%的村通天然气,95%的村通宽带互联网,12%的村设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实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覆盖,68.6%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71.4%的乡镇有小学,16.4%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随着“全面改薄”完成和15年免费教育推行实施,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农牧区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7%,村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7O%,村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2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3%。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提升,连续17年荣获全省综治(平安建设)目标考核优秀地区殊荣,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打赢脱贫攻坚战,农牧民增收效果明显。2018年率先在“三区三州”实现全域整体脱贫,以脱贫摘帽为新的起点,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2970元增加到1万元以上。大力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全面实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村集体经济“兴产提质”工程,力争2019年底全州295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覆盖。全州农牧民就近就业稳定增加,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在9%以上的增速,成为全省农牧民收入水平最高的地区。

  重视生态文明,农牧区生态环境稳步改善。积极推进青海湖流域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国土绿化等各项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1.95万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143.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86%,海西州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成功入围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山态保护修复试点。持续推进草原补奖机制,至2018年共核减超载牲畜49.2万羊单位,草原生态明显好转。不断加强农业面源防控,推动农牧业循环发展,启动禁养、限养区划定工作,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91.3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9%,农田残膜回收率达87%,年产有机肥达到10万吨。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完成273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114个村庄绿化,并试点推广地埋式污水处理站等处理工艺,重点乡镇和村庄的饮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