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海西州人民政府 网站无障碍   

海西州全力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向示范区迈进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10-30 14:35    编辑: 李宏才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作为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是目前国内资源最为丰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自试验区成立以来,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成为推动海西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作出了“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把循环经济这件大事做好,提供示范作用”的重要指示,为试验区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年来,为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海西州和试验区管委会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国务院批复的《试验区总体规划》,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全力打造循环经济升级版,坚定不移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向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迈进。

  一、试验区建设蹄疾步稳成效显现。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按照“围绕优势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累计实施重点产业项目373项,总投资4037.5亿元,相继建成投产金属镁一体化、硫酸钾镁肥、纯碱、碳酸锂、硼酸、等223个重大产业项目,基本形成了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有色金属、煤化工等产业为主导的循环型产业体系。二是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始终坚持科技引领的发展战略,不断突出科技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攻克盐湖提钾、提锂、提镁、提硼、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有色金属采选及废矿利用等一系列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过程中的科技阻碍逐步打通,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1.5%。三是重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坚持把项目生成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根据区域资源条件、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资金投向,积极谋划、筛选、储备循环经济类产业项目300余个。同时,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累计签约项目200个,签约金额1488亿元,实现到位省外资金445.24亿元,建成项目83个、正在建设41个、开展前期52个。四是基础配套水平大幅提升。始终将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作为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提升招商引资硬环境的主要途径,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累计完成投资210.4亿元,相继建成388个基础设施项目,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支撑。五是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累计投入资金43亿元,扎实开展生态恢复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持之以恒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6家矿山企业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积极争取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金8亿元,用于环保设施项目建设,目前4个园区5个污水处理厂已全面建成。

  二、推动试验区向示范区迈进的实现路径。

  (一)以产业布局为导向,加速推动园区向集约化迈进。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提升产业聚集度,着力打造“五个千”产业集群。一是打造千亿元锂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纯碳酸锂、高纯氯化锂、锂电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材料等主导产品,打造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锂电材料、锂盐、锂系合金材料以及相关配套产业,建设国家重要锂产品生产基地。二是打造第二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在建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第二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着力构建光伏、光热、风能发电和装备制造为主的一体化全产业链,建成国家光伏“领跑者”基地、国家零排放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国家级清洁能源送出基地。三是打造千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核电军工新材料、金属镁及镁基合金、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功能材料、新型电池材料等新材料。四是打造千万吨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集群。以石油、天然气、页岩油、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为重点,密切关注中哈原油管道延伸进展,推动大型石油冶炼及下游加工项目建设,形成千万吨级炼化产业,进一步巩固青藏高原油气化工基地战略地位。五是打造千亿元高原特色生物产业集群。以枸杞、藜麦、沙生植物、中藏药等高原动植物资源开发为重点,着力培育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生化制品、生命科学、等特色生物产业,着力打造国家有机农牧业生产示范基地。

  (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速推动园区向高端化迈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打造循环经济新引擎,开辟绿色发展新空间,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格尔木、德令哈工业园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同时,重点支持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工业园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和运行,帮助建成一批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孵化器。二是大力实施“百项改造提升工程”和“百项创新攻坚工程”,全力支持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青藏高原有色金属矿产开发与高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柴达木泓景新材料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平台建设,带动全产业科技层次和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三是扎实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针对盐湖资源梯级开发、新材料开发、特色生物提取等重点行业,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使重点实物产品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四是深入实施“十百千万”人才战略,完善重点人才项目支持体系,大力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快培养本土“工匠式”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三)以质量效益为根本,推动园区企业向标准化迈进。强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提升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能力,加快推进循环经济标准化和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一是推广质量管理先进技术和方法。建设重点产品标准符合性认定平台,推动重点产品技术、安全标准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二是加快提升产品质量。支持企业制定和实施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针对盐湖资源梯级开发、新材料开发、特色生物提取等重点行业,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使重点实物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统筹规划,支持创新驱动和品牌发展深入融合,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建立健全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树立“海西造,高品质,信得过”的良好区域品牌形象。

  (四)以生态环保为抓手,加速推动园区向绿色化迈进。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促进企业、园区、行业、区域间链接共生和协同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一是全面提升产业聚集水平。积极推进余热余压废热资源化、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建设园区智能微电网,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实现整个园区能源梯级利用。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供水、污水等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促进园区内企业之间废物资源的交换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强化行业间横向耦合、生态链接、原料互供、资源共享,积极推进园区、企业循环化改造,实现生产过程耦合和多联产,着力提高资源产出率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构建区域内资源、能源、产品大循环的生产方式。三是转变资源回收利用方式。围绕尾矿、废石、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副产石膏、冶金尘泥等工业固体废物,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进深度资源化利用。

  (五)以对外开放为引领,加速推动园区向国际化迈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全力打造开放柴达木,不断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为绿色发展注入新活力。一是牢固树立大开放、大市场的意识,紧盯“一带一路”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东部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进一步提升开放发展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二是依托进藏出疆、通甘连川的区位优势,努力把试验区建设成为全省向西向南开放的桥头堡。同时,着眼南亚、东亚、西亚市场,加快建设中国西部格尔木自贸区、德令哈中尼产业园,加快推动中印尼和中巴国际物流通道、青藏国际陆港建设,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打造向西向南开放的旱码头。三是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做优产品、做强企业、做大产业,着力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四是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思路和方法,坚持把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机结合起来,持续释放“资源红利”,着力延伸补链产业项目,积极拓宽产业领域合作和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发展体系分工,进一步扩大海西朋友圈、提高海西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