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海西州人民政府 网站无障碍   

海西州扎实推进柴达木千里防风固沙绿色长城建设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11-05 08:30    编辑: 李宏才

  近年来,海西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原则,依托公益林造林、三北防护林、祁连山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深入开展小范围人工治理,大范围封禁保护,扎实推进柴达木千里防风固沙绿色长城建设,呈现出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的良好局面。“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防沙治沙资金8.96亿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0.84万公顷(含沙化草地治理),建立7处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6个沙漠公园,柴达木盆地防风固沙功能显著提升。

  一、科学统筹谋划,加快防沙治沙项目建设。一是始终把防沙治沙工作作为生态立州的重要内容,先后制定印发《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沙生植物保护条例》《海西州沙产业发展规划》《柴达木生态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和制度办法,坚持规划引领,确保沙区综合治理工作高效开展、扎实推进。二是坚持重点工程向沙区倾斜,科学谋划,统筹安排,整合资金,稳步实施,完成三北防护林、公益林、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祁连山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持续加强格尔木市乌图美仁、都兰县夏日哈、乌兰县卜浪沟、茫崖、大柴旦5个已建成封禁保护区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冷湖、乌兰灶火2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项目建设,认真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成效监测及日常巡护等工作,不断巩固提升柴达木独特生态地位。三是积极争取和筹集多方资金,加快推进格尔木托拉海、茫崖千佛崖、都兰铁奎、乌兰泉水湾、乌兰金子海、冷湖雅丹6个国家沙漠公园建设。在做好沙漠自然景观及林草植被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种苗质量管理,认真落实苗木检疫证、合格证和苗木标签“两证一签”制度,强化对苗木分级、检验、检疫、起苗、运输、假植、栽植等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省、州、县(市、行委)三级检查验收制度,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强化审计监督,杜绝违规使用资金现象的发生。

  二、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防沙治沙。一是根据海西州沙化及荒漠化土地分布现状及特点,不断摸索防沙治沙经验和模式,坚持先固沙后造林,采用砾石、草方格、尼龙网方格等方法加强固沙能力,推广容器育苗、生根粉、植物生长调节剂、饱水剂等系列抗旱造林技术,治理模式、治理技术实现了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的有机结合。二是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坚持生态保护完整性原则,统筹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严格湿地用途管制和总量管控,大幅度提升生态资源质量。目前,全州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53处,自然保护区数量全省最多。随着生态环境逐渐好转,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动物种类、数量明显增加。截至目前,全州共有野生动物种类196种,国家级、省级保护野生动物62种;野生植物资源400余种,可开发利用的198种。三是以“3·12”植树节、“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为契机,以讲形势、讲意义、讲政策、讲法律、讲效益为主要内容,多层次、多形式广泛宣传防沙治沙成效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防沙治沙工作的思想认识,有效杜绝沙区滥垦、滥牧、滥采等不法行为,使沙区林草植被得到保护恢复,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防沙治沙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大力发展沙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一是坚持把枸杞产业作为生态治理、优化结构、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全州枸杞种植面积达50万亩,产量8万吨,产值24亿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46.4%,综合产值达到100.02亿元,每年近10万名省内外剩余劳动力参与到枸杞种植、加工销售、采摘等生产活动中,人均增收近万元,有效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同时,生态改善作用明显,2008年至2018年的气象资料显示,都兰县宗加(诺木洪)地区年降雨量从39.9毫米增加到108.51毫米,6级以上大风由年均54次下降到不足20次,每次大风天数由平均10天减少到5天,枸杞产业在保护柴达木绿洲湿地、防沙治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充分利用茶卡、希里沟、蓄集、柯鲁柯、诺木洪、大格勒、锡铁山、冷湖等沙漠化土地,打造风电、光伏、光热、储能等多种能源互补集成优化的清洁能源基地,累计布局新能源发电园区16个,建成新能源项322个,容量1054.32万千瓦,实现并网容量821.5万千瓦时,累计发电量363.21亿千瓦时,在沙化土地资源利用上实现“高效”与“生态”的有机统一。三是充分利用柴达木盆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沙地雅丹游、大漠风光游、民俗风情游、自驾游等生态旅游业。今年以来,茶卡盐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8亿元;水上雅丹旅游景区接待游客34.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70万元;金子海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