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海西州人民政府 网站无障碍   

海西州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6-11 15:44    编辑: 李宏才

  今年以来,海西州以全面脱贫决胜小康为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着力推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以产业扶贫促进“产业振兴”。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以打造千亿元特色生物产业集群为目标,强化县级扶贫产业园带动作用,做优柴达木枸杞、藜麦、青稞、中藏药材、牦牛、藏羊、骆驼、绒山羊等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强发展后劲。二是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全州村集体经济“破零”的基础上,着眼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前瞻需求,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优势,积极探索产业增收型、资产盘活型、混合经营型、劳务创收型、乡村旅游型等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牧民群众长期稳定增收。三是持续推动农牧产业融合发展。抢抓都兰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乌兰莫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莫河省级特色养殖产业园、格尔木市级特色生物+扶贫产业园等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的有利机遇,加快产业园基础设施、高标准加工生产线、物流园建设,集聚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带动加工包装业、物流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发展,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传统手工艺产业、“休闲农牧业+”等乡村产业模式。

  二、以生态扶贫助力“生态振兴”。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主攻目标,突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生产方式,持续实施祁连山生态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重点公益林、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力推进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二是持续整治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和完成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三清一改治六乱”,坚决打好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四场硬仗”,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三是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继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以污染无害化处理、粪肥全量化还田为重点,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治理,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长效机制,巩固提升乡村生态建设成果。

  三、以乡村文明引领“文化振兴”。一是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农村、进牧区、进家庭,深化拓展“共产党好、总书记好,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新时代柴达木精神,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焕发多民族融合的乡风文明新气象。二是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深入挖掘整合海西优秀的民间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在创作、生产等方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重点以新时代柴达木精神、民族传说、农牧民生产生活等为题材的创作和生产,打造具有鲜明海西风格和特色的传统艺术品牌,扩大海西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三是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整合各类文化惠民项目和资源,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农牧区基层倾斜,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重点开展农牧民文化艺术节、乡村春晚、地方曲艺、中老年健身秧歌、锅庄比赛等具有浓郁地区文化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四、以扶志扶智实现“人才振兴”。一是深入开展精神脱贫工作。大力挖掘、选树脱贫先进典型,讲好脱贫故事,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贫困面貌,增强脱贫的主动性、参与度和认同感。二是积极培育农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建立“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制度体系,加大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致富“领头雁”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牧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力度,树立一批职业农牧民典型代表。三是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人才通过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等方式回馈故乡,推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四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政策。完善基层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促进人才集聚,服务乡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