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海西州人民政府 网站无障碍   

大柴旦行委聚焦“16字”方针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8-21 16:27    编辑: 李宏才

  近年来,大柴旦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牧民收入为核心,以深化牧区改革为根本动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牧区繁荣稳定、牧业提质增效、牧民增收致富。

  一、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培育牧区产业体系。一是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依托区位优势、突出物种资源特色,积极发展马海高原特色有机枸杞产业和中藏药产业,着力打造畜牧养殖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在马海地区培育枸杞种植企业11家,种植面积17714亩;培育全州第一家蕨麻种植企业,种植面积2200亩;全区牲畜存栏7.82万头(只)。二是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培育壮大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牧产业化企业等经营主体,全力推动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示范家庭农场、牧民合作社示范社标准化生产。截至目前,培育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其中,柴旦镇柴兴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建成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大柴旦满都拉家庭牧场创建成为省级示范性家庭农牧场。三是发展牧旅融合。综合统筹牧区人力、物力资源,深度挖掘蒙古族、哈萨克族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民族特色资源,融入旅游开发、文体活动等方面,拓宽牧民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实现旅游业发展与牧民增收致富互促“共赢”。

  二、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整治人居环境。一是扮靓生态环境。围绕村内绿化、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重点,投资800万元实施完成村级道路、广场、巷道等绿化8.5亩;投资2530万元实施两村污水管网建设项目、垃圾处理场等项目,努力创造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二是补齐生活短板。持续优化牧区基本公共服务,着力补齐道路、供水等短板,整合资金7504.8万元,实施完成马海连接线、柳格高速至锡铁山火车站、马海村至西大滩草场进场、马海地区修建饮用水井和柴旦镇供水水源地扩建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有效改善了牧区通行条件,实现牧区群众从“喝上水”向“喝好水”的转变。三是推进厕所革命。秉承“小厕所、大民生”的理念,全力推进“厕所革命”,投资700万元,实施完成马海村130户卫生间改造及管网改造项目,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域行政村抽水马桶全覆盖,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三、以“乡风文明”为保障,汇聚正面能量。一是丰富文化活动。采取“文化活动广场+牧家书屋”“民族团结进步广场+哈萨克民族文化砖包”等形式,在两村建设文化活动广场600平方米、配套砖包用房320平方米,厚植乡村文明根基,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二是选树先进典型。引导设立“善行义举榜”,深入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好媳妇”“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广泛培育选树全国孝老爱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省见义勇为勇士等道德模范,创建“五星级文明户”暨民族团结进步家庭,切实凝聚起团结奋进、奋发有为的积极力量。三是推进移风易俗。在两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村规民约,建立婚丧事简办承诺机制,深入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建设,狠刹封建迷信和婚丧喜庆活动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炫富、厚葬薄养等不正之风。

  四、以“生活富裕”为根本,促进牧民增收。一是村集体经济增收。稳步推动“党委掌舵、政府修渠、企业放水、群众行舟”协同发展模式,通过党员创业带动特色培育、创优扶持促进产业发展、联企兴村1+1等系列措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9年,柴旦村、马海村分别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5.6万元、63.4万元。二是多元经济创收。大力开发雅丹五彩沙漏、沙漠玫瑰石、哈萨克族民族工艺品、马海有机红枸杞和野生黑枸杞等特色商品,挖掘牧区特色资源,推进牧民致富增收。2017年以来,通过餐饮、住宿、交通运输、采摘枸杞等劳作方式,实现输出劳动力254人(次)、增收166.89万元。三是落实政策稳收。在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中,贯彻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核定两村草场总面积689.07万亩、禁牧草原奖补面积216.3万亩、草畜平衡奖补面积348.68万亩,选聘公益林管护员117人,借助政策稳步提高牧民收入、保障和改善牧区民生。2017年以来,累计发放草原生态奖补资金2600.7万元,发放公益林管护资金1003.7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