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海西州人民政府 网站无障碍   

《新华每日电讯》青海绿色转型育出新机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11-27 17:32    编辑: 李宏才
       眼下,来自三江源的“绿电”穿越重峦,源源不断送往中原大地;柴达木“聚宝盆”工业废料变废为宝,远销海内外供不应求;登上青藏高原的大数据产业方兴未艾,一批大数据项目相继建成。
 
  我国生态大省和资源大省青海,近年实施“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两高”战略,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实现经济发展育新机、谋新篇、开新局。
 
 
  清洁替代:“绿电”引领能源变局
 
  占全省面积超过55%的三江源地区,无论工业生产还是居民生活,在100天内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
 
  这是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从5月9日至8月16日实施“绿电三江源”百日活动中,再度刷新的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
 
  在全国火力发电占比超过七成的大环境下,如此大范围、长时间,不使用火力发电,如何实现安全平稳供电?
 
  勇于挑战“不可能”的背后,是青海实现清洁能源替代的实践底气。
 
  截至去年底,青海省内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192万千瓦,日均发电量约1.42亿千瓦时;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大小小的风电站,装机容量超过300万千瓦;在海南藏族自治州,一排排浅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目标已经实现。
 
  发展清洁能源,优势得天独厚。青海可用于光伏发电和风电场建设的荒漠化土地10万平方公里,太阳能可开发量超过30亿千瓦,风能可开发量超过7500万千瓦。
 
  近年来,水电、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迅猛增长,火电占比持续下降。截至10月份,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89.4%,比两年前提高近6个百分点,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7.1%。
 
  一增一减之间,既体现能源结构调整,也是蕴含企业生产之变。
 
  电解铝因高耗电,被视为高污染产业。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近年来大量使用清洁电能,逐步实现“绿电生产”。公司装备能源部经理龚海军说:“在高峰期,我们1个月使用清洁电达到3800万千瓦时,不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万吨,‘绿电制造’的标签也让我们公司成为海外企业的供货商。”
 
  清洁电能替代加速,“绿色红利”逐步外溢。上半年,青海省清洁能源满足本地需求之余,实现外送电量10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8%。
 
  7月中旬,作为我国首条清洁能源外送的输电工程,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双极低端系统启动送电,每年可从青海向河南输送清洁电力400亿千瓦时。
 
  “青海近年来积极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消纳水平持续提升,转型步伐更加稳健,环保效益逐渐放大。”青海省省长信长星介绍,下一步将继续探索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努力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青海新贡献。
 
 
变废为宝:循环经济“占比过半”
 
  “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是青海的职责角色定位,也是发展的根本遵循。
 
  走进位于海西州德令哈市的西部镁业公司原料场,一批批水氯镁石正通过传输带进入生产车间。经过一道道工艺流程后,这些曾被视为盐湖的废料“垃圾”,变成制作高端阻燃剂、耐火剂的重要材料。
 
  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汇集着丰富的钾、钠、镁、锂、硼等盐湖资源,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和钾肥生产基地。每生产1吨钾肥产生的废弃物水氯镁石约10吨。逐年积累的大量水氯镁石,长期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给盐湖地区带来严重的“镁害”。
 
  “污染环境的镁害,是放错地方的宝贵资源。”青海西部镁业有限公司化工首席专家徐徽说。经过数年的工业试验和重点攻关,西部镁业利用水氯镁石作为原料,建成年产高纯氢氧化镁15万吨的生产线,产品远销海外、供不应求。
 
  被誉为祖国“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地处青海西北。2010年成立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通过规模化、精细化、集约化的资源利用、循环发展模式,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比10年前翻了一倍,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从31%提升至57%。
 
  作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90%的国土面积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只有10%的面积是重点开发区域。有限的开发空间,倒逼青海产业循环发展、绿色转型。
 
  导致青海湖出现水华的刚毛藻,被打捞后送至青海梦蓝环保公司加工成有机肥料。在西宁市甘河工业园区,利用工业园区生产尾气,发展起烯烃化工项目,生产阴极铜的副产品硫酸,被下游生产氟化氢企业消化,伴生的氟石膏则用于水泥生产,一系列针对产业链中“建链、补链、延链”探索,最大化实现“变废为宝”。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青海已初步构建形成盐湖综合利用产业链、锂电产业链、光伏制造产业链等8条循环经济产业链。”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周平说,2019年,这8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41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37亿元的60.5%。
 
 
乘“云”而上:数字经济前景可期
 
  “气候冷凉、地域辽阔、区位优势、能源充沛,符合全球数据产业节能降耗的发展趋势要求。”这是众多专家对青海立足比较优势、发展数据产业做出的评价。 
 
  5月上旬,一座规划面积80亩的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一期工程投运,主要用于建设华为—海南州大数据中心、海南州智慧城市功能中心和能源中心。这是全国首个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园。
  海拔3000多米的海南州共和县,受高原大陆性气候影响,年平均气温仅4.1摄氏度。据介绍,这个大数据产业园三期全部建成后,园区大数据中心的机架总规模将达到10万架,可容纳133万台标准服务器。
 
  11月24日,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战略合作在北京签约。随着柴达木云数据中心暨青藏高原数据灾备中心、三江源国家级大数据基地、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青海数据与应用中心等一批大数据项目相继建成,发展没有污染、生态友好、高附加值的大数据产业,在青海高原框架、路径愈发清晰。
 
  与此同时,西北地区首台根镜像服务器在青海获批部署并上线运行,西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得工信部批复……一系列数据信息重要节点、高速通道的相继落地,正为青海发展数字经济提供坚实基础。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网络管理部高级项目经理吴福甲介绍,以根镜像服务器、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为代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青海依托广阔的西北地区,将实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产业集聚发展,数字产业前景可期。
 
  “找准青海在全国一盘棋中的定位,发挥比较优势,补齐短板弱项。”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说,青海将谋划好“十四五”发展,最大限度融入国家战略,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征程中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绿色发展育新机,产业转型开新局。青海在奋力实现“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的征途上,蹄疾而步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