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批复要求以《总体规划》的实施为契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切实加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划和建设,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循环经济骨干企业,加大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努力把试验区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护生态为前提,科技创新为支撑,特色优势资源综合利用为切入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统筹资源集约利用与产业协调发展,构建以盐湖化工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主导产业发展体系,探索资源型、生态脆弱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基本原则:规划编制遵循五条基本原则,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二是保护生态,协调发展;三是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四是集约利用,循环发展;五是科技支撑,市场引导。
2、发展目标
《总体规划》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结合区域特点,按照“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的要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依靠科技、市场引导的方针,以特色优势资源综合利用为切入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统筹资源集约利用与产业协调发展,构建以盐湖化工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主导产业发展体系,探索资源型、生态脆弱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提出两个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到2015年初步构建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成盐湖化工、大型钾肥及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到2020年,把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3、主导产业体系发展战略
《总体规划》实施的重点是建设“一区四园”和构建“六大产业”体系。“一区四园”中,“一区”即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以“资源开发、综合利用”为核心,以“低度排放、高效利用”为特点的资源型、区域型循环经济特色产业示范区。“四园”即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其中格尔木循环经济工业园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金属冶金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德令哈循环经济工业园以盐碱化工、硅产业、新型建材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乌兰循环经济工业园以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主要特色;大柴旦循环经济工业园以能源、煤炭、有色冶金综合利用,盐湖化工一体化发展为特色。
规划确定的六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一是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以钾资源开发为龙头的盐湖化工循环型产业;二是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的金属冶金产业;三是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主导的油气化工循环型产业;四是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前提的煤化工综合利用产业;五是以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为核心的高原特色生物循环经济产业;六是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
4、产业链总体框架
《总体规划》通过六个方面的产业链接,形成了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融合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炭清洁利用、金属冶金、新型材料等多产业横向扩展,资源深加工纵向延伸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一是加快推进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炭清洁利用、有色金属、新能源等主导产业的融合进程,提升产业关联度;二是重点推进盐湖化工、氯碱化工、冶炼等产业副产物的循环利用;三是着力推进各类无机盐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四是着力推进有色金属冶炼副产品和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五是着力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及建材工业消纳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六是切实推进盐湖化工、氯碱化工、金属等产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总体规划》提出了“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宗旨,以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手段,切实转变工业经济增长和污染防治方式,坚持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实现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大气环境保护、地表水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生态敏感区保护四个方面的环境质量保护目标,确定了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和处置率、“三同时”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达标覆盖率等方面的具体控制指标,并提出了具体的执行措施。
6、资源支撑能力分析、配套体系建设和保障措施
《总体规划》从矿产、能源、土地、水、交通以及技术等方面对试验区支撑发展的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从节水体系建设、基础配套体系建设、水利工程体系建设、能源工程体系建设以及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规划,提出了法律法规、管理、科技、组织、安全防灾和宣传教育等六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为试验区的发展搭建起了一整套配套体系和支撑体系,有效保证了试验区健康快速发展。
地址:德令哈市祁连路16号 电话:0977-8333129 政府网站标识码:6328000003
青ICP备2021000542号 青公网安备 63280202000064号 技术支持: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