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海西州人民政府 网站无障碍   

教育援青筑梦海西 共享资源提质增效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06-15 14:17    编辑: 李宏才

  自援青工作开展以来,浙江省以提升海西教育水平作为重要抓手,持续加大对口支援海西教育工作力度,先后开展了项目建设、人才培训、学科建设等工作,推动海西教育事业新发展,受援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一、高度重视,建立援青工作机制。成立教育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交流会商机制和援青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开展工作对接,每季度召开1次援青工作例会,协调研究解决问题。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海西教育代表团,每年两次专程赴浙江拜会浙江省教育厅、有关地市教育局和部分院校,专程对接教育援青工作,明细工作任务。浙江省教育厅每年一次回访海西,调研困难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截至目前,共签订教育对口支援协议书24个,海西州7个地区、全部中小学(幼儿园)与浙江省7个地级市、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实现州、县、校三级结对帮扶全覆盖。

  二、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双方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民生改善,教育援助资金占比逐步提升,优先保障教育资金,优先安排教育项目。援青工作开启以来,累计投入教育援青资金3.6亿元,先后实施教育援青项目50个,总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配备了一批校车、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设备等。海西州高级中学、“浙江—海西”教师培训中心等项目成为浙江援青重点型、名片型项目。海西州中小学、幼儿园资源不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区域、城乡教育差距逐渐缩小,为海西教育均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扶志扶智,促进教师理念更新。注重发挥浙江省人才理念、资源优势,着力强化智力帮扶,大力推进交往交流,引进浙江先进理念,切实提升教育援青内涵。浙江省累计选派82名教师在海西支教,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兼职担任教研员,指导开展多形式教研活动,助推海西教师教学管理和研究水平提升。先后举办各类援青培训班40期,培训教师4100余人次;邀请浙江省共50批次专家名师组团式赴海西送教,受益师生达6500余人次;海西50余名骨干教师赴浙江有关学校跟岗学习,开阔教师视野,促进理念升级,打造了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理念新、能力强”的本地教师队伍。

  四、多措并举,加大学生培养力度。通过异地办班、定向招生、创设本地援青示范班等方式,持续加大学生培养力度。在浙师大附中举办“天峻民族班”和“海西异地班”,连续7届招收242名天峻县藏族学生,连续两届招收86名海西普通高中学生。探索建立“中高职人才立交桥”,采用“2+1”模式在浙江上虞职教中心开设中职班,每年招收100名海西州中职学生。2016年起浙江省累计面向海西州本科定向招生计划199人,计划均是海西急需人才,得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在海西州高级中学创设“浙江援青班”,在德令哈市第一中学连续4年开办“浙江杭州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优异成绩成为浙江教育援青一张家喻户晓的靓丽名片。

  五、组团帮扶,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浙江省10所重点中高职院校“10+1”组团帮扶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5所重点中学“5+1”组团帮扶海西州高级中学,在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水平、品质教育打造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口帮扶工作,有力提升本地院校办学水平。浙江先后派出援青人才担任学校校长、副校长等职务,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提出打造“品质州高”等先进理念及具体做法,充分发挥利用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优势,着力推动海西课程改革,助力海西州中小学优质特色发展。

  六、资源共享,助力援青提质增效。充分利用互联网便利途径,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浙江省面向海西州4300余名全部中小学教师开放“之江汇”教育广场,共享1200门网络课程、3万个微课等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浙师大团委组织志愿者,开展“青鸟云课”在线学业帮扶活动,杭州拱墅、滨江、下城区有关学校与德令哈一中开通“空中课堂”,杭州九中与海西州高级中学开展“空中教研”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让全州师生在家门口就可以听到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形成线上“空中课堂”线下“名师送教”相结合的智力帮扶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