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  青海省人民政府  |  海西州人民政府 网站无障碍   

海西州积极推进荒漠化治理筑起柴达木盆地绿色屏障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10-14 08:53    编辑: 李宏才

  近年来,海西州始终坚持“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封造兼治”的治理措施,全面推进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草)、工程固沙、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为重点的防沙治沙工作,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荒漠化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防沙治沙责任。把防沙治沙工作作为建设生态立州的重要内容,先后研究制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沙区植物保护条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野生枸杞保护条例》《海西州沙产业发展规划》《柴达木生态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规划》等法规制度办法,坚持规划引领,确保沙区综合治理工作高效开展、扎实推进。“十三五”以来,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09.8万亩(含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州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9.05万亩,呈现出下降态势。

  科学统筹谋划,加快防沙治沙建设。成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绿化委员会,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分管领导一线督战,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大绿化、建设大生态良好格局。坚持林草重点工程向沙区倾斜,统筹整合资金,科学谋划实施,完成“三北”防护林建设、公益林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祁连山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工程。同时,持续封禁保护区管理工作,认真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成效监测及日常巡护等工作。

  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防沙治沙。根据全州荒漠化土地分布现状及特点,主要采取生物固沙与工程治沙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和封禁保护措施。结合海西自然气候特点,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优选青海云杉、新疆杨、柽柳、丁香、迎春等适生树种,确保苗木成活率,达到生态与观赏双重效果。大力推广容器育苗、生根粉、植物生长调节剂、杨树深栽造林等系列抗旱造林技术,有效提高生态绿化质量。在全州适宜造林地块,大力推行配套节水灌溉措施,为高原干旱条件下开展植树造林和生态治理提供新模式。

  加强生态修复,不断提高区域生态功能。全面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以“三北”防护林、国家重点公益林、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为抓手,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大幅度提升生态资源质量。目前,累计人工造林30余万亩,封山育林130余万亩。结合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从巩固植被恢复、采坑回填、边坡治理、违建拆除、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整治成果和科学实施植被补植补种、围栏维护、湿地功能恢复等方面入手,全力推动综合整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坚持绿色发展,拓宽生态富民之路。坚持把枸杞产业作为生态治理、优化结构、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以枸杞标准化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强农牧民林业科技服务,提高其从事枸杞产业的劳动技能,促进枸杞产量和质量提升。目前,全州枸杞种植面积近50万亩,产量8万吨,产值达26亿元,占农牧民总产值的50%,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每年近10万名省内外剩余劳动力参与到枸杞种植、加工销售、采摘等生产活动中,人均增收近万元,有力推动了农牧民脱贫致富。同时,加快特色生物产业发展步伐,积极探索推进锁阳、肉苁蓉、白刺等特色林产业发展,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